2025年7月4日,在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十九届重症肾脏病与血液净化大会(CCBPC 2025)上,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赵建荣教授受邀以《髓质海绵肾研究新进展》为题进行报告。
一、疾病概述髓质海绵肾(medullary sponge kidney,MSK)是一种以肾髓质集合管和椎体部的乳头管呈梭形扩张或小囊性扩张为特征的先天性的可能具有遗传倾向的良性肾髓质病变,易伴发感染和尿路结石形成(图1)。典型临床表现包括血尿、尿路感染、肾钙质沉着和肾结石以及肾小管功能受损。MSK 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以往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pyelogram,IVP)一直作为MSK首选诊断方法。典型的IVP图像可确诊MSK,但目前MSK的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争议。

图1. 髓质海绵肾与正常肾脏的病理标本比较
二、病理机制新发现髓质海绵肾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发育异常和遗传因素等方面。近年来,系列研究对病理机制进行探索:
基因突变:包括HNF1 β基因变异、GDNF-RTK信号通路异常和其他候选基因(如ANK3、AHNAK、NCOR2、FOXP1、KMT2C等)。
胚胎发育异常假说:部分学者认为,可能在胚胎形成过程中,由于病毒、药物、射线等影响,导致输尿管芽和后肾胚基两部分不能按正常程度发育和实行对接,导致胚胎发育异常。
尿酸盐沉淀学说:部分学者认为髓质海绵肾可能与胎儿期尿酸盐在肾小管中沉积,导致集合管扩张相关。
三、诊断技术更新1.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Row Computed Tomography, MDCT)
有研究发现MDCT 在MSK诊断中的效用,并显示出与 IVU的极好一致性。且用于识别复发性结石形成者中的MSK,MDCT是合适的替代检查手段。MDCT在MSK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优势与必要性:
MDCT对肾脏细小结石的数量、部位及形态的显示明显优于IVP,且易于发现肾乳头钙化,增强扫描对囊状扩张的集合管或乳头管的分辨率较高
MDCT的高分辨率加上对比剂的使用增强了评估肾皮质是否增强的能力,以及对整个泌尿系统3D可视化的重现
MDCT能够提供的信息量远大于IVU,涵盖到腹腔里其余器官
目前MDCT允许使用各种低剂量技术进行研究,这暗示可以将剂量降低到相当于高质量IVU的剂量。
2.新型生物标志物
有研究发现LAMA-2在MSK患者的尿液中表达水平较高,而在特发性钙性肾结石病ICN患者中较低,呈现出与患者表型相对应的趋势。将尿液 LAMA-2 确定为候选 MSK 生物标志物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预防措施,以改善 MSK 患者的预后。此外,CD133有助于鉴别MSK和ADPKD;FCN1、MASP2和C4BPB有助于区分MSK和ICN。
四、治疗新策略治疗原则
患者如无特殊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可不需特殊治疗。高钙代谢患者可适当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和枸橼酸钾等降尿钙的药物,预防结石形成。定期复查,确诊后应以预防和治疗相关并发症为重点。
肾囊肿
现阶段对于肾囊肿的处理主要是超声引导下经皮肾囊肿穿刺抽液并注射硬化剂( 乙醇) ,也可行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联合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对肾盂旁囊肿及位置较深的囊肿,可行经尿道输尿管镜肾囊肿内切开术。
酸代谢异常
MSK患者通常合并酸代谢异常,如肾小管性酸中毒和低枸橼酸尿。肾小管性酸中毒可间接导致低钾血症瘫痪,故治疗应以纠正酸中毒和低血钾为主,临床上常给予口服10%枸橼酸钠钾口服液。也可使用枸橼酸钾治疗低枸橼酸尿症和高尿钙症,可明显降低尿钙排泄和肾结石的复发率。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多为MSK 致钙质代谢紊乱,长期尿钙增多造成低血钙,并出现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确切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临床治疗多为降低血钙和调节内分泌联合治疗,症状较严重时可考虑行甲状旁腺切除术。
结石
目前MSK发生肾结石的机制尚不清楚。现阶段最可能的机制是内部髓管集合管扩张导致尿液淤积,随后导管结石进入肾盂,因结晶析出形成结石,此外,MSK 导致远端肾小管肾性漏钙致高钙尿症和远端肾小管酸中毒也是结石产生的原因。目前还没有预防及治疗海绵肾结石的统一方法,临床上采用综合治疗(如多饮水,低钙、低草酸饮食,碱化尿液,控制尿路感染)、体外震波碎石和手术治疗等方法。我国学者就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MSK合并肾结石的效果进行分析后指出,经皮肾镜取石术是治疗复杂肾结石髓质海绵肾病的安全替代疗法。
五、未来方向与挑战1.发病机制不明确
MSK多为散发病例,少数家族性病例提示可能存在遗传因素,但尚未发现明确的致病基因。部分研究提示可能与 GDNF/RET信号通路或肾小管发育相关基因的变异有关,但缺乏大规模基因测序验证。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如基因敲除小鼠)模拟MSK病理变化,限制机制研究。
2.临床研究数据不足
缺少流行病学数据:缺乏基于人群的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影响疾病负担评估;
自然病程不明确:长期随访研究较少,难以评估肾功能下降速度和终末期肾病风险;
临床试验稀缺:目前尚无针对MSK的随机对照试验,治疗建议多基于专家共识或小样本研究。缺乏标准化的疗效评估指标(如结石复发率、感染频率、eGFR下降速度)。
3.诊断标准与技术的局限性
影像学诊断方法存在诸多挑战:IVP因辐射和造影剂风险使用减少; MDCT缺乏统一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不同放射科医生解读可能存在差异;超声及MRI敏感性低,易漏诊早期或轻型MSK。
缺乏生物标志物:单一的生物标志物LAMA-2对于诊断复杂性的肾脏疾病仍然存在一定困难,且LAMA-2水平对于MSK的诊断是否具有普遍性及有效性还需进一步的检验。可能的候选标志物(如FCN1、MASP2和C4BPB)还需进一步验证。
4.临床治疗的困境
缺乏针对性治疗手段:现有治疗(如噻嗪类利尿剂、枸橼酸钾、抗生素预防)主要针对并发症(结石、感染),而非MSK本身。尚无药物可逆转或延缓集合管扩张的病理改变;
预防性治疗的争议:无症状患者是否需要治疗这一问题目前无共识,部分医生主张观察,部分推荐碱化尿液预防结石。长期用药的安全性(如枸橼酸钾的代谢影响、抗生素耐药性)缺乏长期数据。
手术干预的优化:结石治疗(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输尿管镜、经皮肾镜)在MSK患者中的最佳策略尚未明确。MSK患者结石易复发,但预防性手术(如集合管切开术)的可行性仍需探索。
5.未来研究方向
基础研究方面:建立MSK动物模型(如基因编辑小鼠或类器官)研究发病机制。开展多组学研究(基因组、表观组、蛋白组)寻找致病基因和信号通路。
临床研究方面:建立国际MSK注册数据库,收集长期随访数据,明确自然病程。开展多中心RCT,评估现有治疗(如枸橼酸钾、噻嗪类)的疗效。
诊疗技术改进:开发无创诊断技术(如AI辅助CT分析)提高早期检出率。探索新型生物标志物(如外泌体、代谢组学)预测疾病进展。
总结MSK领域在病理机制、诊断技术及治疗策略等方面取得进展,但临床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进一步探索以改善患者预后。基因突变(HNF1 β基因变异、GDNF-RTK信号通路异常和其他候选基因)、胚胎发育异常等病理机制的探索,以及MDCT和尿液LAMA-2等新型诊断技术的应用将为MSK的诊断提供帮助。此外,MSK治疗目前仍以并发症管理为主,如结石和酸代谢异常的干预,但缺乏针对性疗法。未来需聚焦发病机制研究、建立动物模型、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并优化无创诊断技术、探索针对性疗法,以期进一步改善MSK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