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损伤(AKI)是医院及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常见的并发症,常伴随不良的经济与健康结局,如新发或加重的慢性肾脏病、需透析治疗乃至死亡。尽管人们对AKI的结局已有一定认识,但目前所使用的血清肌酐、尿量等功能性生物标志物在AKI的诊断中存在明显局限性。在临床实践中,这种局限性尤为突出——临床医生需区分“肾前性”或功能性AKI(以肾脏灌注减少但无肾小管损伤为特征)与肾实质性损伤(如急性肾小管坏死,ATN),而这种区分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为克服功能性生物标志物的不足,第十届急性疾病质量倡议(ADQI)会议提出在AKI中应用新型生物标志物,第二十三届ADQI会议则建议在《肾脏病:改善全球结局》(KDIGO)AKI诊断标准中加入新型损伤标志物,以优化AKI的诊断与分期(图1)。这些举措为重新定义AKI、识别其亚表型(如肝肾综合征、脓毒症相关AKI、急性间质性肾炎、ATN等)奠定了基础。

图1. 基于功能标志物的修改后的AKI指南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通过表型分析实现精准医疗的目标已逐步可行。在AKI领域,一些新型尿生物标志物已被开发用于临床,如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的乘积(TIMP-2×IGFBP-7)、C-C趋化因子配体14(CCL14)等。在部分场景中,这些生物标志物因能更精准地识别AKI亚表型而被纳入临床实践(图2)。

图2. 使用标准临床工具和新型生物标志物对AKI患者进行亚表型分析
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uNGAL)区分“肾前性”(功能性)AKI与肾实质性AKI(如ATN)是临床常见难题。uNGAL在肾小管损伤时表达上调,因此成为区分功能性AKI(如低血容量、心肾综合征、肝肾综合征)与ATN的重要工具。在异质性成人AKI人群中,尤其是肝硬化患者,uNGAL的临床价值已得到证实:若uNGAL检测为阴性,且患者对液体复苏无反应,则提示可能为肝肾综合征,此时可指导血管活性药物(如特利加压素)的使用。
另一常见临床场景是识别高风险持续性重度AKI(PS-AKI)患者,以调整治疗方案并预防病情进展。uNGAL在这一领域也显示出价值,尤其在儿科ICU人群中。近期,uNGAL检测(ProNephro AKI)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临床,可识别ICU入院后48~72小时内可能发展为2/3期AKI的儿科患者,帮助临床医生调整管理策略(如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从而降低AKI的发生率或严重程度。
随着uNGAL在临床实践中的普及,其局限性也需引起重视:尿路感染时uNGAL水平可能升高,从而干扰结果解读——尤其在成人中区分功能性与肾实质性AKI,或在儿科人群中预测AKI严重程度时。因此,临床背景至关重要,uNGAL的解读需结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尿钠排泄分数等标准工具。
TIMP-2×IGFBP-7AKI在ICU中极为常见,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细胞应激标志物TIMP-2×IGFBP-7(NephroCheck)在成人ICU人群中表现出显著价值,已获FDA批准用于在ICU入院后12小时内早期检测可能发展为中重度AKI(2/3期)的患者。在“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AKI集束化治疗实施(PrevAKI-mc)”研究中,对高风险阈值以上的患者实施KDIGO集束化护理,显著降低了AKI的严重程度,明确证实了该标志物在指导临床管理中的作用。
CCL14CCL14是一种参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趋化的肾脏炎症因子,近期被发现有望识别PS-AKI高风险人群。明确哪些重度AKI患者可能持续处于2/3期,有助于临床决策(如是否需要频繁监测、是否启动透析)。
结论随着新型生物标志物逐步转化为临床工具,其在识别AKI亚表型、指导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路径已日渐清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工具的价值需与临床体格检查、功能性生物标志物等标准手段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因此,尽管这些生物标志物在特定临床场景中前景广阔,临床病史、体格检查等基础评估及标准工具仍是识别和管理AKI亚表型不可或缺的部分。
AKI的精准化诊疗前景光明,针对不同临床场景的生物标志物组合或将为AKI的诊断与管理开辟新路径。
来源:Michael Strader. The Path to Precision in Acute Kidney Injury. Kidney news online. Volume 17: Issue 6, 2025. Page 20-21. DOI: https://doi.org/10.62716/kn.0007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