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细胞靶向疗法或打破狼疮“演变循环”,临床应用前景引关注

发表时间:2025-05-16 16:27:0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约有500万患者。B细胞异常活化是其重要发病机制之一,靶向B细胞的生物制剂已成为近年来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2025年5月1~4日,在佛罗里达州德斯廷召开的东部临床风湿病学会大会(Congress of Clinical Rheumatology East)期间,密歇根大学内科学与皮肤病学教授、风湿病学 Giles Boles 和 Dorothy Mulkey 研究教授、内科学基础与转化研究副主席 J. Michelle Kahlenberg教授以“Mechanisms Driving Lupus, Its Flares, and Subsequent Complications: Can New Therapeutic Avenues be Preventative or Decrease Disease Severity?”为题进行了报告,为优化狼疮管理策略提供了新视角。她指出,日益增多的B细胞靶向治疗方法可能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狼疮的病情周期和发作。“我倾向于将狼疮视为一个不断重复的‘演变循环’。人体几乎所有器官都可能受到狼疮的攻击或累及。”

B细胞靶向治疗:从“平衡免疫” 到“精准干预”

Kahlenberg强调,尽管B细胞活化在许多狼疮患者中起关键作用,但治疗需因人而异。以贝利尤单抗(Benlysta,葛兰素史克)为例,其作用并非完全清除B细胞,而是 “重新平衡” 免疫系统。她指出,临床试验显示,贝利尤单抗的效果通常在治疗 24 周后显现,可能更适用于解决短期B细胞相关问题。此外,该药物已被证实可降低狼疮发作率并减少激素使用。

利妥昔单抗(Rituxan,基因泰克)则提供了另一种策略。Kahlenberg解释,该药物不会耗竭大多数浆细胞,而是针对浆母细胞群体解决短期问题。同为抗CD20疗法的奥滨尤单抗(Gazyva,基因泰克)虽以B细胞耗竭为特点,却可能对狼疮性肾炎患者有益,并对全身疾病标志物产生积极影响。

在联合治疗方面,Kahlenberg提到,在狼疮性肾炎的标准治疗中加入伏环孢素(Lupkynis,Aurinia 制药)和贝利尤单抗,可能提高缓解率。

前沿探索与挑战:CAR-T与 BiTE疗法的未来考量

尽管现有疗法已取得进展,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和双特异性 T 细胞衔接器(BiTE)疗法仍是当前狼疮治疗领域的焦点。Kahlenberg指出,需关注这类疗法与狼疮 “周期性” 的潜在矛盾:接受 CAR-T治疗的患者是否会因疾病循环再次复发?先天免疫功能障碍能否通过CAR-T或BiTE疗法彻底消除?干扰素反应和长期缓解的实现可能取决于这些关键因素。

个体化治疗:未来研究的核心方向

“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疾病机制,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的治疗。” Kahlenberg总结道。目前,B细胞靶向疗法已展现出从“免疫调节”到“精准干预”的潜力,但如何实现长期缓解仍需更多科学突破。随着对狼疮发病机制的探索不断深入,精准医疗有望成为破解疾病循环的关键。

来源:Kahlenberg JM. Mechanisms Driving Lupus, Its Flares, and Subsequent Complications: Can New Therapeutic Avenues be Preventative or Decrease Disease Severity? Presented at The Congress of Clinical Rheumatology East; May 1-4, 2025; Destin, Florida (hybrid meeting).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