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A中国之声 | 徐巍龙医生专访:中医药治疗肾病的现代诠释与中西医融合新探索

发表时间:2025-06-08 17:11:52

编者按:在第62届欧洲肾脏协会(ERA)年会上,来自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科的徐巍龙医生带来了题为“Modulating ER-Mitochondrial Crosstalk with Kunkuibaoshen Granules: A Novel Strategy to Combat Renal Fibrosis in CKD”的研究报告(摘要号2554),展示了中医复方药物“昆葵保肾颗粒”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机制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医药研究在国际学术交流舞台上的亮相,体现了中医药在现代科学框架下阐释与验证的努力。

在会议现场,肾医线特邀徐巍龙医生深入探讨了如何在现代医学范式下科学解读中药、中医个体化与整体化治疗理念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机的把握,以及中医药“开放性”与现代循证医学之间的融合挑战。

研究亮点:中药关键成分干预脂代谢,改善肾脏结局

徐医生介绍,此次在大会上汇报的研究聚焦于科室自己研发的协定方 “昆葵保肾颗粒” 在糖尿病肾病和CKD当中的临床应用。该复方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蛋白尿以及肌酐下降有非常好的改善作用。

通过机制研究,他们发现了其中非常关键的两个组分——表儿茶素和金丝桃苷——对于脂代谢具有调控作用。通过昆葵保肾颗粒的干预,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的脂质代谢谱,尤其是肾脏局部的脂质代谢,对糖尿病患者的蛋白尿减少有非常大的临床意义。

登上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是对中医药学的认可

徐医生表示,非常荣幸能代表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参加此次ERA年会。既往世界对于中医药普遍存在成见,此次受到ERA邀请,说明世界包括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民族医学及植物药学的认可程度有了很大提升。

实际上,在慢性肾病、慢性肝病等一系列慢性疾病中,中医药确实有着不可忽视的特别之处,是现代医学所不能代替的。将中西医更好地结合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来我们希望从分子医学以及临床验证两个方面解释清楚中医药的优势,这也是我们未来的核心工作内容。

现在很多西方药物是从植物药当中提取的,在这方面我们反而有些滞后。我们需要思考并付出努力。参加此次ERA大会,我们能够汲取到国际领域的很多最新资讯,这对我们未来工作的开展将大有裨益。

西方医学研究范式下的中药解析

很早之前中药就发挥着重要的临床功效,但传统上缺乏现代科学的机理解释。我们团队与上海药物研究所以及中国药科大学做了很多联合工作,通过分子垂钓、质谱多组学等方式,解析了单味中药中有怎样的单体组分,如何配伍或组合能够发挥最大的药物疗效,是否能够减除一些有毒的分子或成分,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下减少副作用。我相信未来这方面的工作会成为很多世界学者关注的重点。

中医个体化治疗与西方医学群体有效观念的结合与冲突

中西医和西方医学的起源均为经验医学,但西医在历史发展中更早将经验医学转化为了RCT循证医学。目前,中药也在开展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多项临床研究已发表于世界级顶刊。

在单味中药或单味处方上,对于个体化患者而言,其可能有多样的需求,因此我们在治疗肾病时可能会关注患者其他方面系统的损伤,针对不同患者会有不同处方。而对于不同人群的一些共病或共症(例如尿蛋白以及eGFR的下降是肾病患者所面临的共症),用相应的协定方或固定处方来解决大多数患者的问题,这样才能在保证整体观的情况下,更好地服务个体化患者。

徐医生认为,在无法一对一面诊的情况下,协定方可解决多数人的共性问题;如果具备条件由中医专家面诊,则可以开具更加个体化的处方进行整体化治疗。中医讲究整体思想。无法面诊导致对患者不能进行整体化治疗时,并不代表这部分患者应该被放弃。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我们可以使用两套方案。

中医治疗介入时间的平衡与把握

徐医生指出,“中医只适合治疗慢病或西医治疗失败后”,这种观点有一定误区。现代中医学家经过了院校的系统培养,对中医都有比较科学的认识,具备判断不同病程阶段下中医适用性的能力,能够科学决定何时中医作为主力,何时作为辅助。

过去在没有RCT证据帮助时,或许我们只能选择单一方式进行医疗工作,但相信未来医疗一定是中西医结合的。徐医生举例指出,日本作为最典型的西方医学国家之一,在现代医学医院中已常规使用汉方颗粒剂治疗患者。这说明现代医学专家已认可中医药的临床价值。

未来如何使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被同行西医专家和患者广泛认可,是我们未来工作之一。除了国家政策的引导,自身的工作、对外宣传和交流也很重要。希望很多患者在西医就诊的同时,来中医院同步进行咨询,根据情况选择偏重一方或两方同时开展。

中医药方的“open access(开放性)”与现实困境

在谈及中医药的“open access”问题时,徐医生坦言,民间中医不愿公开方剂,既出于知识产权保护,也因安全考量:中药需根据病情动态调整,非专业人士长期自行服用可能导致毒性蓄积,部分民间中医出于责任风险选择保密。在三甲医院等正规机构,处方均公开透明,患者本身也知道某些处方不能长期服用,而是需及时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处方。

此外,普适性药物的开发需要获得RCT证据。经验处方(包括昆葵保肾颗粒)在上市之前均需进行药理、毒理学研究等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如Ⅰ~Ⅳ期研究)。这样的“open access”对患者来说是安全性的保障,同时也是中国CDF上市之前的要求。

民间某些“神秘处方”并不适合每个病人。追求普适用时,我们只能用一些相对安全的小处方来解决症状上的问题,而不能解决中医“症候”上的问题。每个人的症候千差万别,不可能所有人的处方都一样,这就是中医所讲的“千人千方”。而针对某一种疾病,“千人千方”中一定有相应的或者相对共同的一些药物,这种共同的小处方实际上可以作为一个安全的处方给大多数患者临床使用。一些OTC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就是基于此理论。

研究摘要

【摘要号2554】昆葵保肾颗粒调控内质网-线粒体互作:对抗CKD肾纤维化的新策略

徐巍龙1, Peipei Zhou1, Zihui Liu1, Ying Tan1, Chuchu Shan1, Xu Yu1, Xiqiao Zhou1, Akinobu Ochi1, Jiangyi Yu

1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科,2日本大阪公立大学医学研究科内分泌科

背景与目的

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种以肾纤维化和肾功能损害为特征的进行性疾病。最新证据表明,细胞器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内质网与线粒体之间的互作,在维持细胞稳态和影响CKD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内质网-线粒体互作失调会损害钙信号传导、加剧氧化应激,并影响脂肪酸氧化(FAO)等代谢过程,这些因素共同推动肾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昆葵保肾颗粒(KKG)是由黄蜀葵花、半边莲根、黄芪和酒制山茱萸组成的传统中药复方,含有表儿茶素、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和棉黄素-8-O-葡萄糖醛酸苷等活性成分。研究假设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可通过调控内质网-线粒体互作、恢复细胞稳态,从而改善CKD相关纤维化。本研究旨在探讨KKG通过靶向细胞器互作缓解CKD模型肾纤维化的治疗潜力,从而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方法

采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小鼠模型评估KKG对脂质代谢和内质网-线粒体互作的影响,小鼠分别接受5、10、20g/kg/d剂量的KKG治疗。通过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鉴定潜在靶点(包括ACAT1及相关脂质代谢通路),利用生物化学和组织学分析评估肾功能和纤维化程度。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验证KKG活性成分与关键代谢蛋白(ACAT1和SCD1)的相互作用。通过线粒体DsRed和Sec61β-G成像、超分辨率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评估细胞器互作,揭示KKG对内质网-线粒体偶联的结构和功能影响。

结果

KKG显著改善UUO模型小鼠的肾脏结局,减少肾纤维化并增强线粒体功能。表儿茶素、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和棉黄素-8-O-葡萄糖醛酸苷等活性成分可促进内质网-线粒体接触和钙信号传导,恢复FAO和线粒体呼吸功能。生物化学分析显示,肾组织中纤维化标志物减少,脂质代谢改善。分子对接和SPR证实KKG成分与ACAT1和SCD1结合。成像研究显示内质网-线粒体互作增强,TEM进一步证实结构偶联改善。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表明,KKG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通路促进能量生成,缓解CKD相关代谢功能障碍。

结论

本研究证实昆葵保肾颗粒(KKG)可通过靶向内质网-线粒体互作改善CKD相关肾纤维化。其活性成分(表儿茶素、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和棉黄素-8-O-葡萄糖醛酸苷)通过增强细胞器偶联、恢复钙信号传导及改善线粒体和脂质代谢,减少肾组织纤维化标志物。

研究结果为CKD进展中的细胞器互作机制提供了新见解,并确立KKG为潜在治疗策略。通过调控代谢和结构功能障碍,KKG为CKD复杂病理提供了创新治疗途径。本研究强调细胞器稳态作为治疗靶点的重要性,并凸显传统中药与现代分子科学结合在转化研究中的价值。

专家简介

徐巍龙
主治医师 / 讲师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
日本大阪公立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高级访问学者
中国药科大学访问学者
ASN  ERA  Members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方药量效研究分会理事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课题4项,相关工作发表于Journal of Enthopharmacology,World J of Diabetes,中华中医药等杂志。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