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LIER研究:依普利酮降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不受糖尿病或CKD状态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5-08-19 14:39:43
编者按:心力衰竭(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多种合并症,其中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CKD)尤为常见。这些合并症不仅增加了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复杂性,还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随着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如依普利酮)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地位逐渐凸显。然而,对于合并糖尿病和CKD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依普利酮的疗效和安全性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本文将基于Kobayashi等人的研究(2025年),详细探讨依普利酮在这一高危人群中的应用价值。
研究背景
糖尿病和CKD是心力衰竭患者中常见的合并症,三者常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糖尿病可导致肾脏损伤,进而发展为CKD;而CKD又会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进一步恶化心力衰竭的病情。此外,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激素水平异常,导致肾功能恶化和血糖控制困难。因此,对于合并糖尿病和CKD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面临更大的挑战。
依普利酮是一种选择性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已被证实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然而,在实际临床实践中,依普利酮在合并糖尿病和CKD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使用率较低,主要原因是担心其可能引发的高钾血症等不良事件。为了明确依普利酮在这一特殊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Kobayashi等人开展了EARLIER试验,旨在评估依普利酮在合并糖尿病和CKD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研究方法
EARLIER试验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共纳入300例因急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患者在心力衰竭住院后3~14天内随机接受依普利酮或安慰剂治疗,随访时间为6个月。研究中,患者根据是否患有糖尿病和/或CKD被分为四组:无糖尿病和无CKD组、糖尿病但无CKD组、CKD但无糖尿病组以及同时患有糖尿病和CKD组。CKD的定义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45 ml/min/1.73 m2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30 mg/g。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住院、心力衰竭恶化或院外利尿剂剂量增加的复合终点。此外,研究还评估了依普利酮对肾功能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糖尿病和CKD状态下的安全性。
研究结果
在纳入的300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67岁,73%为男性,39%患有糖尿病,58%患有CKD。研究结果显示,同时患有糖尿病和CKD的患者(占26%)心血管死亡和/或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显著高于无糖尿病和无CKD的患者(风险比HR=2.57,95%CI:1.29~5.12,P=0.007)。即使在调整了利钠肽等混杂因素后,这一不良预后仍持续存在(校正后HR=2.33,95%CI:1.12~4.84,P=0.02)。
然而,依普利酮的疗效并未因糖尿病和CKD的状态而受到影响。在整个研究人群中,依普利酮显著降低了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住院、心力衰竭恶化或院外利尿剂剂量增加的复合终点风险(HR=0.53,95%CI:0.29~0.97,P=0.04)。这一疗效在不同糖尿病和CKD状态的患者中均保持一致(所有交互作用P值>0.10)。
在肾功能方面,依普利酮对UACR的影响因患者是否同时患有糖尿病和CKD而有所不同。在同时患有糖尿病和CKD的患者中,依普利酮可显著降低UACR水平(平均降低252.8 mg/g),而在无这两种疾病的患者中,UACR水平仅轻微降低(平均降低9.7 mg/g)。
在安全性方面,依普利酮并未增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包括肾功能恶化、低血压和体液耗竭等。尽管在依普利酮组中观察到轻度高钾血症(血钾>5.5 mmol/L)的发生率略高于安慰剂组(7.4% vs. 1.3%,P=0.01),但严重高钾血症(血钾>6.0 mmol/L)的发生率在两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47)。此外,糖尿病和CKD的状态并未影响依普利酮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所有交互作用P值>0.10)。
讨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因急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中,合并糖尿病和CKD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然而,依普利酮在降低心力衰竭相关事件风险方面表现出一致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未因糖尿病和CKD的状态而受到影响。这些发现提示,尽管合并糖尿病和CKD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较差,但依普利酮仍可作为这类患者的治疗选择。
糖尿病和CKD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协同加重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例如,糖尿病可增加肾小球内压,损伤肾小球滤过膜,而CKD则可促进心血管组织的炎症和纤维化。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这种病理生理过程可能因血流动力学失衡和激素激活而进一步加剧。因此,对于合并糖尿病和CKD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医生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尽管既往研究已证实依普利酮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有效性,但在合并糖尿病和CKD的患者中,其使用率仍较低。这主要是由于担心依普利酮可能引发的高钾血症等不良事件。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依普利酮的高钾血症风险并未因糖尿病和CKD的状态而显著增加。这一发现提示,依普利酮在合并糖尿病和CKD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安全性可能被低估。
此外,该研究还观察到依普利酮对UACR的降低作用,尤其是在同时患有糖尿病和CKD的患者中。这一结果与既往研究一致,表明依普利酮可能具有肾脏保护作用。考虑到心力衰竭患者的肾功能状态对其预后有重要影响,依普利酮的这一肾脏保护作用可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研究局限性
该研究为事后分析,样本量有限,且事件发生率较低。此外,研究在日本进行,可能存在地域局限性。研究中未收集糖尿病类型(如1型或2型糖尿病)的信息,这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解读。此外,在研究期间,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尚未获批用于临床,而SGLT2抑制剂已被证实可改善心力衰竭、CKD和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并可能降低高钾血症的风险。因此,该研究的结果可能需要在纳入SGLT2抑制剂的现代治疗背景下进一步验证。
结论
在因急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中,合并糖尿病和CKD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然而,依普利酮在降低心力衰竭相关事件风险方面表现出一致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未因糖尿病和CKD的状态而受到影响。这些发现提示,依普利酮可作为合并糖尿病和CKD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选择。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以验证依普利酮在这一高危人群中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Kobayashi M, et al. 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 2025; 24: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