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A中国之声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法布雷病研究获欧洲ERA-EDTA大会口头报告

发表时间:2025-08-19 14:53:14

编者按:6月4日至7日,第62届欧洲肾脏病年会(ERA-EDTA 2025)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来自全球的顶级肾脏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百家争鸣。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内科的罕见病研究团队针对法布雷病的最新研究成果获口头报告交流(Free Communication),得到会议现场专家学者广泛关注。第一作者杨钧岚博士在会议现场作题为“尿髓样小体作为法布雷病早期诊断和酶替代治疗疗效监测的标志物”的研究报告,其指导老师为张晓良教授和王彬教授。


ERA-EDTA(欧洲肾脏协会-欧洲透析与移植协会)是肾脏病学领域的顶尖学术组织,它汇聚了全球顶尖的肾脏病专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引领着肾脏病、透析及肾移植领域的研究前沿与临床实践。协会制定并推广临床实践指南,深刻影响着全球肾脏病诊疗标准,享有极高的全球声誉和影响力。

法布雷病是一种罕见的因GLA基因突变,导致溶酶体功能障碍的X染色体连锁遗传疾病。肾脏受累是导致法布雷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可表现为蛋白尿和进行性肾功能不全,并最终进展为肾衰竭,因此早期识别高危个体并及时开始针对性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电镜下观测到“髓样小体”是法布雷病的标志性组织病理学特征,然而尿沉渣中髓样小体的患病率及其与法布雷病进展的相关性仍不清楚。


图1. 本研究中尿沉渣收集和分析流程


图2. 电镜下尿髓样小体的典型结构

这项研究分析了25例法布雷病患者的尿沉渣样本,发现21例 (84%)法布雷病患者存在尿髓样小体,而27例对照受试者(包括2例使用羟氯喹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患者)均未检出尿髓样小体,提示尿髓样小体是法布雷病的特异性表现。对于出现了尿髓样小体的法布雷病患者,48%没有出现蛋白尿,52%保留了肾功能,这表明尿髓样小体可能作为法布雷病早期诊断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在这项研究中,7例患者完成了为期一年的ERT治疗,与治疗前相比,患者尿髓样小体的数量(P=0.043)和面积比(P=0.028)显著减少。这些发现表明,尿髓样小体的排泄具有监测ERT疗效的潜力。

图3. 存在尿髓样小体的法布雷病患者亚组分析。A:性别分布,B:年龄分布,C:蛋白尿状态分布,D:慢性肾脏病各期分布


图4. ERT治疗1年后法布雷患者尿髓样小体的数量 (A)和面积比(B)变化

该研究首次对法布雷病患者的尿髓样小体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84%的法布雷病患者的尿沉渣中存在髓样小体,且髓样小体的出现可能早于蛋白尿和肾功能下降,表明它具有早期诊断法布雷病的潜力。此外,酶替代治疗(ERT)一年后,尿髓样小体的数量和面积比均下降,说明它可能作为监测ERT有效性的生物标志物的能力。这项研究为寻找法布雷病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早期诊断法布雷病并监测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已发表在Kidney Diseases(JCR Q1区)。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内科张晓良教授目前担任江苏省罕见病学会法布雷病组成人组负责人,医院建立罕见肾脏病诊治中心,中心主任张晓良教授,法布雷病组组长为王彬教授。该中心较早牵头成立了成人法布雷病筛诊治多学科专家团队,已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法布雷病诊疗中心,曾较早成功完成江苏省享受最新医保专项保障的成人法布雷病患者酶替代治疗输注。目前中心已向江苏省内13个市区的主要医疗单位辐射,初步建成江苏省内法布雷病诊疗协作网,共确诊45例法布雷病患者,建立了相应的疾病队列和生物样本库,为法布雷患者提供高水平的诊断与治疗随访服务。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