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IgA肾病(IgAN)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30%~40%的患者会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尽管其临床负担较重,但IgA肾病的治疗选择仍然有限。随着对疾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新型生物制剂不断涌现。其中,泰它西普是一种重组融合蛋白,通过中和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靶向调控异常的B细胞/浆细胞通路。这种双重抑制作用可抑制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为IgA肾病提供了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方法。Ⅱ期临床试验已证实泰它西普治疗IgA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但缺乏真实世界数据。在第62届欧洲肾脏协会年会(ERA 2025)上,有专家学者报告了几项真实世界研究数据,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研究一:泰它西普治疗IgA肾病的疗效评估:一项真实世界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范瑛等报告的这项研究旨在评估泰它西普在IgA肾病患者中的真实世界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023年至2024年间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0例经活检证实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08.85±96.82天。纳入标准为24小时尿蛋白水平>0.65 g,且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30 ml/(min·1.73m2)。所有患者均接受泰它西普皮下注射治疗,剂量为每周160mg,治疗时间至少为3个月。分别在治疗3个月时和研究结束时,与基线相比,评估24小时尿蛋白、eGFR等临床指标的变化。治疗期间系统记录与泰它西普相关的不良事件。
结果
泰它西普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中位24小时尿蛋白从基线时的1.025 g/24h显著降至0.59 g/24h(z=-1.979,P<0.05),而中位eGFR无显著变化(69.78 ml/(min·1.73m2) vs. 62.17 ml/(min·1.73m2),P=0.135)。在研究终点时,中位24小时尿蛋白进一步降至0.585 g/24h(z=-1.96,P<0.05),中位eGFR保持稳定(从69.78 ml/(min·1.73m2)降至58.03 ml/(min·1.73m2),P=0.904)。治疗耐受性良好,未报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注射部位反应等不良事件。
结论
在这项小样本单中心队列分析中,泰它西普在短期(3个月)和长期(≥6个月)治疗期间,均能显著降低IgA肾病患者的蛋白尿并保护肾功能。此外,其安全性良好,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这些发现支持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泰它西普治疗IgA肾病。
研究二:泰它西普治疗增生硬化性IgA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
在IgA肾病(IgAN)中,除蛋白尿外,组织学评分也是肾脏预后的可靠预测指标。对于IgAN伴局灶性或弥漫性增生硬化的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存在争议,主要是因为难以平衡治疗效果与免疫抑制剂的毒性风险。在一项随机Ⅱ期试验中,泰它西普已被证实能安全且显著地降低IgAN患者的蛋白尿,但该试验未考虑两组患者肾脏病理损伤的严重程度。因此,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Yang Yun等开展了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旨在评估与传统治疗相比,泰它西普在Lee分级为Ⅳ级和Ⅴ级的增生硬化性IgAN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研究人员回顾性分析了2022年9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确诊为IgAN且Lee分级为Ⅳ级和Ⅴ级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泰它西普组有20例患者,接受泰它西普联合或不联合半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疗程至少12周。传统治疗组有35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和/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或吗替麦考酚酯等)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优化的支持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以及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主要终点是24小时蛋白尿较基线的平均变化率(%),次要复合终点是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较基线的平均变化率(%)。疗效评估基于完全缓解(24小时蛋白尿≤0.3 g)和有效缓解(24小时蛋白尿较基线降低≥50%)。
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4小时蛋白尿为1.80~2.47g/d,eGFR为61.93~68.11 ml/(min·1.73m2)(表1)。
与传统治疗组相比,泰它西普组在12周(-65.59[-77.18, -36.88] vs. -29.70[-70.19,-8.97],P=0.0021)、24周(-74.60[-86.18, -50.93] vs. -59.85[-76.11, -27.98],P=0.0332)、48周(-85.29[-93.97, -68.97] vs. -44.23[-80.67,-12.93],P=0.0001)时,24小时蛋白尿较基线的平均变化率(%)显著降低(图1A)。
各随访时间点两组患者的eGFR较基线的平均变化率(%)无统计学差异(图1B)。具体而言,泰它西普组eGFR较基线的平均变化率(%)随时间保持稳定(12周为1.01%,24周为-1.95%,48周为-1.93%),而传统治疗组则呈下降趋势(12周为0.00%,24周为-5.98%,48周为-5.81%)(图B)。
在24周(31.58% vs. 6.45%,P=0.041)和48周(40.00% vs. 6.67%,P=0.011)时,泰它西普组的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表2)。此外,在12周(68.42% vs. 31.25%,P=0.019)和48周(100% vs. 46.67%,P<0.001)时,泰它西普组的有效缓解率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表2)。
两组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传统治疗组出现1例重症肺炎。
表1. 两组患者基线数据比较


图1:两组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的比较。图A:两组患者24小时蛋白尿较基线的平均变化率(%);图B:两组患者eGFR较基线的平均变化率(%)。数据以M(P25-P75)表示,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P<0.05或**P<0.01。
表2. 两个治疗组的疗效评估比较

结论
对于增生硬化性IgAN(Lee分级Ⅳ-Ⅴ级)患者,与传统免疫抑制治疗相比,泰它西普治疗可显著降低蛋白尿,且能维持eGFR稳定,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我们的研究表明,泰它西普可能是增生硬化性IgAN的一种新型治疗选择。
研究三:泰它西普治疗IgA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真实世界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Chengning Zhang等的这项研究旨在探讨泰它西普在IgA肾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23年1月至2024年9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泰它西普治疗的8例IgA肾病患者。所有患者在接受最佳支持治疗后仍存在蛋白尿≥0.5 g/d,并接受每周160 mg的泰它西普皮下注射治疗,疗程超过3个月。评估患者接受泰它西普治疗前后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
结果
在这些患者中,有4例男性和4例女性。表3展示了这些患者的基线人口统计学特征和随访数据。使用泰它西普治疗前,患者的平均血清肌酐水平为143.71±32.73 μmol/L,中位蛋白尿排泄量为1.79(四分位距,1.16~2.78)g/d。在接受泰它西普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07天(四分位距,84~161),平均蛋白尿水平为1.00(四分位距,0.64~1.66)g/d。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随时间保持稳定。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不良事件。
表3. 8例患者的基线人口统计学特征和随访数据

结论
初步数据表明,短期泰它西普治疗可显著降低IgA肾病患者的蛋白尿水平,这一发现具有临床意义。然而,必须通过多中心、前瞻性试验并延长随访时间来验证,以确定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