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疾病领域,C3肾小球肾炎(C3GN)、致密物沉积病(DDD)和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C-MPGN)均为慢性肾小球疾病,其特征为补体旁路途径的异常激活。目前,现有的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和抗蛋白尿疗法通常难以实现疾病缓解,而新型特异性靶向C3激活的药物在近期临床试验中已显示出良好前景。对于那些不符合临床试验条件或所在中心未参与试验项目的患者,在真实世界环境中使用近端补体抑制剂(PCI)的治疗经验也在不断积累。为此,研究人员收集了相关病例,以补充这些新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信息。在第62届欧洲肾脏协会年会(ERA 2025)上,德国海德堡儿科和青少年医学中心儿科肾病科的Giulia Bassanese等分享了相关研究数据(摘要号:3432)。
一、研究方法研究通过欧洲罕见肾病参考网络(ERKNet)成员开展的在线调查,收集了在临床试验之外接受伊普可泮或Pegcetacoplan治疗的患者的匿名数据。来自6个欧洲国家18个中心(7个成人中心、11个儿科中心)的3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27例为原发性C3GN患者,2例为DDD患者,1例为IC-MPGN患者。
研究记录了患者基线以及治疗后1、3、6、12个月的尿蛋白肌酐比值(uP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主要疗效终点为6个月时uPCR较基线的变化百分比。对于治疗持续时间较短的患者,采用1个月(4例)或3个月(2例)的uPCR和eGFR数据进行结转;1例患者通过3个月和12个月的数据插值计算6个月数值。
二、研究结果纳入的30例(27例C3G,2例DDD,1例IC-MPGN)患者数据显示,15例接受伊普可泮治疗(成人14例、儿童1例),15例接受Pegcetacoplan治疗(成人4例、儿童9例),其中18例为同情用药,12例为超说明书处方,开始PCI治疗时的平均年龄为21.8岁,范围在9.3~66岁之间。
治疗前情况
既往治疗:27例患者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ASi)、25例用吗替麦考酚酯(MMF)、23例用口服泼尼松、13例接受激素冲击、3例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仅2例实现蛋白尿暂时缓解(图1)。
开始PCI治疗时:24例患者仍用RASI,11例用MMF,6例用口服泼尼松。

图1. 开始PCI治疗前
治疗期间指标变化
尿蛋白肌酐比值(uPCR)趋势:治疗过程中,uPCR呈下降趋势(图2),反映出PCI治疗的抗蛋白尿效果。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趋势:多数患者eGFR保持稳定,部分有升高(图3),体现PCI对肾功能的潜在保护作用。

图2. uPCR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图3. eGFR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安全性
累计368个月的PCI暴露时长中,出现2例可能与PCI相关的不良事件:1例肺炎、1例无症状且可逆的胰腺酶升高,均未导致住院或停药,说明两种药物安全性良好。
三、结论真实世界研究证实,伊普可泮和Pegcetacoplan这两种近端补体抑制剂(PCI),对常规免疫抑制(IS)和RASi治疗反应有限的患者表现出良好的抗蛋白尿效果,或能稳定eGFR。
两种药物安全性均佳,为C3肾小球病/原发性免疫复合物介导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治疗提供了有效且安全的新选择,有望改变这类疾病的治疗格局,后续需更多研究进一步明确长期疗效与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