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IgA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约30%~40%的患者在诊断后20~30年内会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KD)。肾脏红细胞管型(RBCC)在各种形式的肾小球肾炎中经常被观察到,它被认为是肾小球损伤的指标,通常与肉眼血尿同时出现。然而,RBCC在IgA肾病患者肾病进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近期,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研究团队开展的一项研究探讨了肾活检中RBCC与IgA肾病(IgA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对1425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IgA肾病队列(PKU-IgA肾病)和279例TESTING试验中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发现RBCC在IgA肾病中较为常见,并且与更活跃的肾小球病变和更好的肾脏预后相关,尤其是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IST)的患者中。这些发现提示RBCC可能是反映IgA肾病患者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的病理标志物,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既往研究对RBCC与肾病进展的关系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表明RBCC比例较高与肾预后较差相关,而另一项研究发现,无论RBCC水平如何,存在RBCC病变的患者比没有这些病变的患者长期预后更好。
因此,北一大这项研究旨在通过大型密切监测的队列,调查RBCC在IgA肾病中的患病率及其在肾病进展中的作用,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
二、研究方法及流程(一)研究设计与参与者PKU-IgA肾病数据库包含了2003~2020年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注册的1995例IgA肾病患者。主要纳入标准是经肾活检确认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并且至少随访12个月。排除标准包括继发性IgA肾病、年龄<18岁、肾活检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15 ml/min/1.73 m2等。
TESTING试验是IgA肾病领域评估激素疗效的最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共纳入503例包括379例中国患者在内的原发性IgA肾病高风险患者,并随机分配到仅支持治疗组或额外使用甲强龙组。
(二)临床数据与定义基线变量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血压、前驱感染、血尿、24小时尿蛋白排泄量、血清肌酐和MEST~C评分等。药物使用情况在随访期间收集,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RASi)和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环孢素A和来氟米特)。
RBCC:是指肾小管腔内存在压缩的红细胞(完整或退化),通常与肾小管损伤以及肾小管上皮的扁平化/压缩相关。RBCC阳性定义为在肾小管内至少识别出一个管型。
肉眼血尿通过尿液颜色变红、变黑或呈深棕色来识别。镜下血尿分为四个等级:<3、3~20、21~50和>50个红细胞/高倍视野(HPF)。
时间平均蛋白尿定义为每6个月计算一次平均蛋白尿的平均值。
免疫抑制治疗(IST):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无论使用持续时间或剂量如何。在TESTING试验中,IST指的是口服甲强龙。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RBCC的患病率及患者特征在PKU-IgA肾病的1425例患者和TESTING试验的279例患者中,分别有37%(529/1425)和28%(78/279)的患者存在RBCC。
PKU-IgA肾病患者中,RBCC患者更可能是女性,平均动脉压(MAP)较低,前驱感染、肉眼血尿、血尿程度(>20个红细胞/HPF)和尿RBCC的检出率在活检时高于无RBCC患者。RBCC患者内皮增生E1病变和新月体形成C1/2病变的患病率较高,而节段性硬化S1病变和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2病变的患病率较低。
TESTING试验参与者中,RBCC患者的蛋白尿较低,C1/2病变的患病率较高,S1病变的患病率较低。
(二)肾脏预后分析在PKU-IgA肾病中,中位随访54个月后,RBCC患者中22%(119例)和无RBCC患者中29%(260例)达到了复合肾脏终点(P=0.009)。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RBCC患者比无RBCC患者预后更好(Log-rank P=0.052)。在调整相关因素后,RBCC与肾脏疾病进展风险呈显著负相关(HR 0.79;95%CI:0.63~0.99;P=0.038)。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RBCC患者与无RBCC患者之间eGFR变化的显著差异为每年0.78 ml/min/1.73 m2。
在TESTING试验中,中位随访57个月后,RBCC患者中33%(26例)和无RBCC患者中48%(96例)达到了复合肾脏终点(P=0.041)。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RBCC患者比无RBCC患者预后更好(Log-rank P=0.045)。单变量分析显示RBCC与复合肾脏终点相关(HR 0.64;95%CI:0.42~0.99;P=0.047)。然而,在多变量Cox分析中未观察到统计学显著差异。RBCC患者与无RBCC患者之间eGFR变化的显著差异为每年1.90 ml/min/1.73m2。
(三)亚组分析进一步进行的探索性亚组分析评估了RBCC在不同亚组中对复合肾脏终点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蛋白尿和MEST-C评分在内的变量并未明显改变RBCC与肾脏结局之间的关联(交互作用P值均>0.05)。然而,在评估期间肾功能较好(eGFR≥60ml/min/1.73 m2)的患者和接受IST的患者中,RBCC与肾脏进展的关联显著更强(交互作用P值分别为0.033和0.001)。
(四)接受IST治疗患者的预后价值在PKU-IgA肾病中,接受IST的RBCC患者与无RBCC患者的特征相当。随访结束时,有RBCC的患者中有27%(54例)和无RBCC的患者中有46%(152名)达到了复合肾脏终点(P<0.001)。Kaplan- Meier曲线分析显示,接受IST的RBCC患者比无RBCC患者预后显著改善(Log-rank P<0.001)。在调整相关因素后的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中,RBCC是接受IST患者的结局的独立预测因子(HR 0.56;95%CI:0.40~0.77;P<0.001)。
在TESTING试验中,接受IST的RBCC患者与无RBCC患者的特征相当。随访结束时,RBCC患者中有28%(11例)和无RBCC患者中有42%(45例)达到了复合肾脏终点(P=0.171)。Kaplan- Meier曲线分析显示,接受IST的RBCC患者比无RBCC患者有改善预后的趋势(Log- rank P=0.24)。然而,在单变量Cox回归中,RBCC并不是肾脏结局的独立因素(HR 0.67;95%CI:0.35~1.31;P=0.242)。
四、讨论该研究通过大型单中心队列研究系统评估了IgA肾病中RBCC与肾脏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研究发现,在IgA肾病患者中,RBCC较为常见,并且与更严重的血尿、更活跃的肾小球病变和更少的慢性病变以及更好的肾脏预后相关,尤其是在接受IST的患者中。这些发现提示,在临床实践中,RBCC可能是一个有价值的标志物,有助于指导治疗干预。
然而,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选择偏倚的可能性、无法比较血尿或尿红细胞管型(uRBCC)与肾RBCC的预后价值等,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独立病理学家和其他种族患者中进行验证,以确认其稳健性和适用性。
五、结论肾活检中的RBCC在IgA肾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并且与更活跃的肾小球病变、更少的慢性病变和更好的肾脏预后相关,特别是在接受IST的患者中。RBCC与IST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使其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治疗干预的价值。这些发现仍需在其他人群中进行验证,如果得到证实,RBCC可能会被纳入未来牛津分类的修订版。其潜在机制可能与肾小管的保护机制有关。因为红细胞管型的形成与尿调节蛋白的表达相关,而这种蛋白能够降低红细胞对肾小管的毒性作用,从而减少肾小管损伤。
参考文献:Yao YX, et al.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 2025 Feb 5: gfaf023.